凌晨两点,徐州京阜心血管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灯光依然明亮。监护仪的滴答声、仪器的警报声交织成紧张的乐章,而穿梭在病床间的身影却从容坚定——她是孙彩凤,这里的患者口中的“孙护士长”,同事心中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从业30余年,她从一名青涩的护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护理管理者,用双手托起无数濒危生命,用真心温暖每一个绝望的家庭。有人说,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,但在这里,孙彩凤却让希望始终绽放。
一、三十载匠心坚守:从“小白”护士到护理领军人
“护理是一门需要一辈子学习的艺术。”
1987年,18岁的孙彩凤怀着对医学的憧憬走进医院。那时的ICU还叫“监护室”,设备简陋,护士需一人兼顾多个岗位。她每天最早到岗,最晚离开,偷偷记录前辈的操作细节,周末啃下厚厚的《重症护理学》教材。
“第一次独立值班那天,我守着一位术后出血的病人,手心全是汗,但听到他说‘谢谢’的瞬间,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。”
从静脉穿刺到CRRT(连续肾脏替代治疗),从人工呼吸机管理到ECMO(体外膜肺氧合)监护,她的技术近乎“教科书级”。2020年,医院筹建心血管重症监护室,孙彩凤临危受命,带领团队从零起步,短短三年便打造成院内重点学科。
“专业是立身之本,但温度才是护理的灵魂。”
如今,她仍坚持参与查房,亲自示范操作规范。护士们说:“孙护士长的眼睛像扫描仪,能一眼发现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。”
二、生命至暗时刻的“提灯人”:与死神抢夺生命的24小时
“ICU没有‘放弃’这个词,只有‘尽力’。”
2022年除夕夜,一名主动脉夹层患者被推进抢救室。瞳孔散大、血压骤降……孙彩凤迅速启动ECMO团队,连续奋战8小时后,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跳。
“走出监护室那一刻,我听到家属的哭声,突然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。”
这样的故事在她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。曾有位70岁老人因心脏等多器官衰竭入院,家属一度签署放弃治疗协议。孙彩凤却悄悄找到家属:“您父亲的手茧是我熟悉的,他年轻时是矿工,一定想亲眼看看孙子结婚。再给他一次机会吧!”最终,老人奇迹般转危为安。
“不仅要治病,更要疗心。”
她首创“三分钟沟通法”:每次交接班用3分钟向患者解释治疗进展;为语言障碍患者设计手势卡片;甚至在患者弥留之际,轻声哼唱他们熟悉的乡谣。正如她所说:“死亡不可逆,但尊严和温暖可以留存。”
三、“家文化”团队:把冷冰冰的ICU变成有温度的港湾
“一个人再强,也带不动整个团队。”
作为护士长,孙彩凤深知团队精神的重要性。她推行“弹性排班+心理疏导”机制,设立“委屈奖”——当护士因患者情绪失控受委屈时,她会亲自送上鲜花和慰问信。
“我曾因抢救失败躲进厕所哭,是孙护士长把我拉出来,说‘我们一起复盘,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!’” 护士小李回忆道。
在孙护士长的带动下,科室连续5年蝉联“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岗”,深受患者及其他科室的尊重与好评。
四、医患双向奔赴:那些被治愈的“小事”
5岁先心病患儿乐乐的病房里,充满了孩童的笑声。乐乐的父母哽咽道:“在ICU的每天,孙护士长都来陪孩子画画、讲故事,孩子的术后的痛苦似乎减轻了许多。”
“三八妇女节那天,她更是给每位女患者及患者的女性家属送上玫瑰花,还附上手写祝福:‘你是世间最温柔的力量。’”
心血管外科主任张开广感慨:“孙护士长总能让最棘手的医患关系变得温暖。有她在,家属的信任度直接提升30%以上。”
她是用生命温暖生命的摆渡人
在徐州京阜心血管医院,孙彩凤的名字早已超越职务的范畴。她是患者绝望时的最后一道光,是团队迷茫时的指南针,更是新时代护理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“护理工作不是‘救死扶伤’,而是‘生死与共’。当你在乎每一个生命体征的波动,珍惜每一句患者的呢喃,这份职业就会变得神圣而充满力量。”
在这条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孙彩凤用30余载光阴证明:真正的医者,永远怀揣对生命的敬畏,永远做那盏永不熄灭的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