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房纤颤简称“房颤”,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,仅次于早搏而居第二位。
房颤是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,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,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。
房颤持续三周以上为持续性房颤。房颤按时间划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,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、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。房颤可以是阵发性的,也就是可以自行终止,如果发作后不能自行终止,但可经治疗后终止,就是持续性房颤,如果经治疗后也不能终止,就是永久性房颤。房颤是一种房性心动过速,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,代之为小f波,频率约350~600次/分。
心源性因素:房颤不是独立的疾病,它可以继发于许多其它的心脏病,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肌病等,可以说所有的心脏病都可以发生房颤。 非心源性因素:甲状腺功能亢进,饮酒、紧张、电解质或代谢失衡、严重感染以及年老。
1、心跳快、重、紊乱;头晕眼花,体力疲乏;胸闷胸痛,轻度体力活动甚至休息时即感觉呼吸困难。 2、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感到任何不适,,但仍然存在以下危害: 血栓形成与栓塞是房颤极主要和极严重的并发症。房颤时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,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,导致脑栓塞(中风、偏瘫)、肢体动脉栓塞(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)等。 另外,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,增加死亡率(是正常人的2倍)。
1、恢复窦性心律:是房颤治疗的极佳结果。(方法:电转复,射频消融术,药物) 2、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,可以应用药物控制较快的心室率,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。 3、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,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。
抗凝治疗(俗称血液稀释)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。抗凝药物华法林可以使房颤病人中风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%,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。 缺点: 1、它只是一种针对血栓栓塞危险的预防性治疗方法,并不能消除房颤,因而也就不能改善病人的心悸、乏力、心衰等临床症状。 2、抗凝治疗有增加出血的危险,长期应用华法林必须检测INR,特别是用药初期,需要反复抽血化验,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。 3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它药物或饮食的影响。 房颤者应考虑采用抗凝治疗的重点人群:年龄≥65岁;以前有过中风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;充血性心力衰竭;高血压;糖尿病;冠心病;左心房扩大和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。
1、饮食:不吃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动物油、肥肉、蛋黄、螃蟹、鱼子等。戒食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,如烟酒、浓茶、咖啡及辛辣调味品。过饥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,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。少吃盐,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。 摄入富含VitB、VitC及钙、磷的食物,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。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,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,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(用力解大便可增加血栓脱落机会)。 2、情绪:心胸开阔,精神放松,平和稳定。过度紧张尤其容易诱发心律失常。不宜晚睡,睡前不宜过度兴奋,生活节奏放慢拍子。 3、健身:可进行一些轻松愉快又不至于增加心脏负担的全身性活动,如跳交谊舞、做广播操、打太极拳,养鱼、种花、散步、保健操、练气功等。随季节、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,预防感冒,以免加重病情。有血栓的病人要注意防止突然用力地剧烈咳嗽,减少血栓脱落的机会。 4、自我监测:经常数脉搏和心率,掌握病情变化,。房颤病人心率>脉率,房颤时心室率控制标准为静息时60-80次/分,运动时90-115次/分。定期查心电图,以明确心律失常的情况。房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(前驱症状),如心悸感,摸脉有“缺脉”增多,此时应及时就医可防患于未然。